首页

视频制作

纪实视频

多维视界
视觉共享
登录
home
Video production
Documentary shooting
Full View
Visual sharing
Sign in

 

历史沧桑

 

南京 1957

 

 近日在网上找到件好东西,是位日本摄影师1957年在中国几个城市拍的写真集,其中南京部分共有四十六张,之前均未见过,其中几张透露的信息很有历史研究价值,较为难得。现将所有照片发上,为供朋友们更好地欣赏研究就不打上有碍观瞻的大水印了,如有使用请注明出处即可。

       这些照片是摄影师当年二三月份在南京街头的抓拍,自然写实,人文气息浓厚,绝对大师级的水平,从中我几乎觉察不到什么当时应有的ZZ色彩,呈现的是一派岁月静好,毫无一年后开始的疯狂和灾难的迹象。

       为了如实反映摄影师的想法我特地请了教日语的徐教授将作者寥寥数语的标注说明精准翻译为中文,一一标在每张照片下,以便解读。


中山门外

中山门只开了个边门,门外的长坡上拉车的毛驴、蹒跚的小脚老太、推行的自行车、爬到坡顶的黄包车构成视觉的延伸,很有趣味


玄武湖 正面紫金山

天气晴好,湖边的游人熙熙攘攘,远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紫金山,湖中右侧是梁洲,上面可辨的建筑物是湖神庙,这段湖堤是在和平门附近


中山门内的南京博物院

如今已是网红的南博当年周围都是菜地,洋溢着米田共的气息


南京市中心 新街口

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中山路街头,满大街只看到背着手闲逛的行人和拖货的人力板车,这种路况红绿灯显然多余


从中山门眺望中山东路

在中山门上西拍中山东路的画面屡见不鲜,跟二十年前1937年的也是日本人拍的那张相比变化并不大


靠近下关港的兴中门

作为出入下关的重要交通节点——仪凤门留下来的老照片非常多,但这张可能是这座有近六百年历史的明代城门留下的最后影像,一年后就在拆城运动中荡然无存,此片中展现的行人、树木和民国建筑等城外景象也非常少见


从中山东路往西出汉中门

1933年增辟的汉中门到1958年被拆也就存世二十多年,留下的老照片很少,而这张从城外往里拍黄包车夫后脑勺作为前景的汉中门老照片还能看到城内的民居建筑和居民生活场景就更稀罕了


用轮渡将北京至上海的火车运过长江

长江边的火车轮渡码头至今还在,但使用过程中的场景见过的不多


下关的轮船候船大厅

这是位于下关江边路的南京港候船室,当年坐船可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上水去武汉、重庆,下水去南通、上海,都要在此上船,此建筑保存至今,现为下关历史陈列馆


中山门内

在中山门内公交站台挤公交的人群


下关港

下午的阳光下繁忙的下关货运码头


中山门外

那个年代拥有一辆二八大杠的感觉堪比现在开辆保时捷,在全家老小的簇拥中被路人瞩目也是自然


街头的理发店

这组照片中的人物穿得最艰苦朴素的就是这位发型酷酷的帅哥,可见当年托尼的收入水平还是属于社会底层


卖豆子的小摊贩

很好奇抽旱烟的老头卖的到底是什么,感觉更像是花生


流经夫子庙的秦淮河

没有魁星阁做背景的夫子庙泮池是不是很陌生?作为夫子庙的核心景观和标志性建筑,魁星阁并非一直都存在的,据资料记载1941年遭火灾后魁星阁直到七八十年代才复建


南京的繁华街市 夫子庙

夫子庙这景象跟现在变化真不大


变漂亮的秦淮河

这段秦淮河大概是在通济门附近,有人在淘米洗菜说明水质真的可以,而说明文字里的“变漂亮的”则包含了更多的信息,说明南京内秦淮河在四五十年代被治理过,且效果显著,而摄影师也曾目睹过秦淮河污浊肮脏的一幕


街头市场什么都有

这张用光、取景、人物把控上最能体现摄影师的水平,是这组作品中的精品,作者显然也是很满意,在影集中将它排为整版。初春早晨的阳光中,老巷里的集市上货品琳琅满目,在叫卖和讨价还价的喧嚣中大妈携孙拎篮而过,背后的墙上是醒目的“双刀牌臭药水”广告......


玄武湖对岸是巍峨的南京城墙

湖畔散步的和湖中划船的游客,根据城墙的走向可判断出这是玄武湖梁洲的西北边


 

玄武湖公园的竹子长廊

玄武湖樱洲上的建于五十年代初的“中苏友好长廊”,竹木结构寿命有限,六十年代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至今


星期天公园里携家带口的游客

在樱洲大草坪上喝着茶晒着太阳的家庭,不要太惬意,没人想到两年后会有肚子吃不饱的苦日子


玄武湖畔

这是玄武湖最有名的到此一游的取景地,经久不衰


公园里的奇石

可能取景于环洲上的“童子拜观音”,据说是北宋遗物


滑旱冰很流行

这张滑旱冰照片的拍摄地给我和朋友们带来很大的疑惑,按照此片收录于影集的版面应该就是在玄武湖,玄武湖梁洲溜冰场的历史悠久,但背景中的建筑实在太陌生,我们一度怀疑这并不在玄武湖,最终由陆晖兄解开谜团——这就是在梁洲,那亭子状的建筑叫陶公亭,也叫陶然亭,大有来头,大致位置就在湖神庙的南侧现在的玄武像处(对此亭历史陆先生正在做进一步研究,相关后续成果可关注他的公众号“飞刀看书”)。回到照片上的人物,迎面而来的人流动感十足都能感受到喧闹的噪声,领头的身穿运动装的大锅动作洒脱气质不凡,怎么也不会让人联想到这一切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业余摄影爱好者大多使用的是苏联制的照相机

片中是玄武湖著名的景点:樱洲至环洲的白桥,后面的喇嘛庙可见一部分,摄影师的职业病犯了,由照片说明可知他关注的不是风景而是人物手中的照相机,而我的关注点是被拍美女脖子上的围巾,图案酷似现在国际大牌流行款,审美甩如今酷爱大红大紫丝巾的大妈们十八条街。

 

从灵谷寺塔顶眺望紫金山

登上灵谷塔九层塔顶远望紫金山、中山陵,景色和现在无异,镜头前的男子穿的竖条纹的西服很是扎眼


星期天的中山陵

中山陵永远是南京最热门的打卡点


通往中山陵的道路

坎坷不平的陵园路和乘卡车出游的人们,路旁的悬铃木也就碗口粗细


孙中山石棺


陵内孙中山雕像


中山陵的台阶


中山陵上远望

六十五年过去,中山陵的景物几乎毫无变化


明孝陵正面

明孝陵前还有卖香烟的小贩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这还是1950年建的高度仅6.8米的纪念碑,现在高达42.3米的是1985年重建的


灵谷寺塔

标准取景,这可能是我见过最多的南京老照片画面


卖雨花石的摊铺

卖雨花石这行道在民国就有,距今至少有一百年了


明孝陵


灵谷寺无梁殿


紫金山公园里休息的游客


从雨花台向南眺望

照片上雨花台以南的荒山野岭就是花神庙一带,如今的花神大道、雨花台区政府、中学、悦城国际、功德园、华为研究所就在这一片


南京郊外的温室村

这位日本摄影师不仅拍了南京的主要的风景名胜还特地来到郊外的花神庙望江矶村拍摄农村新面貌,展现南京花农的幸福生活,显然是接受了宣传任务



领取的鱼

这张应该是这组照片中唯一的摆拍,这位领取了望江矶村合作社分发的鲜鱼笑逐颜开的小男孩如今已年逾七十,希望他见到这张照片


望江矶庙

日文原文标注是望江矶庙,望江矶这地名至今还在,但只知道花神庙却从未听说过望江矶庙,估计作者信息有误,仔细辨认这座用城墙砖砌筑的建筑上的三个字,是“息心亭”,再查相关资料这亭子现在竟然还在,大致位置是在悦城国际小区内,不用想肯定是重建的,有空去现场看看,至于这亭子与花神庙有何关系还待探究

 

把瓦换成玻璃的温室

特地展示了当年花农的温室建筑构造,部分瓦换成玻璃,冬季用煤做燃料制热保暖


温室内

温室里种植的花卉品种是白兰花、茉莉花和珠兰花三种,主要用来熏茶制作花茶


茉莉花

这显然不是茉莉花,而是每年春季南京街头大妈提着篮子向来往司机兜售的香气扑鼻一块钱一串的白兰花,那种南京特有的春天的气息就是产自花神庙

 

 

 

展示交流 ,视觉共享,包含:视频制作 / 纪实片 / 动漫 / 绘画/ 视觉艺术鉴赏 等

联系方式

邮箱:dvmei@126.com

http://www.xjiedv.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苏ICP备19002495号